似乎每年都会有一个概念大火一把。
2014年,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设备
2015年,VR虚拟现实
2016年,O2O
2017年,人工智能
2018年,区块链。
2018年,区块链火了,资本市场上,各种区块链概念股的股价涨跌犹如过山车般惊心动魄。从反应敏锐的资本市场可以看出,区块链正站上风口,受到各方高度关注。甚至刚刚过去的春节有一种焦虑叫:我没有加入3点钟社群,会不会错过区块链?
3点钟社群是2月11日创立的一个区块链微信群,主要针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学习,不到一天就达到500人数上限。群内500人都身家颇高,因此发起红包来也是毫不吝啬。仅过年放假的这七天,发放的红包总额估计就达100万元以上。
根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红杉资本沈南鹏、360董事长周鸿祎、天使投资人蔡文胜、薛蛮子等投资圈大佬都在这个群里,甚至还有高晓松、佟丽娅、林允儿、韩庚等明星。
每个入群的大佬都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刷屏欢迎,不过有意思的是,入群的人中受到最为热烈欢迎的不是行业大佬,而是影视明星佟丽娅。据称,佟丽娅被拉入群后,欢迎其加入的消息就多达上百条。佟丽娅表示,自己还是区块链的初学者,希望多学习,并附上了一个8000元的大红包。
而另一些人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这个群内一些不活跃的人会被踢走,比如韩庚、一号媒婆创始人慕岩、美图CEO吴欣鸿等。留在群里的人经常进行激烈的“互怼”讨论,也有一些新成员求知若渴,快速吸收着区块链的新鲜知识。
这个3点钟社群的聊天记录有意无意地不胫而走,成为在各个公众号和群聊中刷屏的病毒。这一看,大佬们的画风都是这样的:
于是,没加入3点钟社群的人们开始焦虑了:大佬们都在聊区块链,我没加入他们的群怎么办?我不懂技术,弄不来区块链怎么办?我不懂金融,弄不来区块链怎么办?好多人一夜之间发财了,眼下是不是就是末班车了……
区块链,比特币,就像一个幽灵,漂浮在中国大陆之上。
区块链到底是什么?
工信部指导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这样解释:广义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通俗的解释: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没有中心,数据存储的每个节点都会同步复制整个账本,信息透明难以篡改。
作为继蒸汽机、电力、互联网之后公认的颠覆性创新,区块链技术是近几年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突破之一。以比特币为起源,世界对区块链的研究探索虽然仅有短短数年的历程,但区块链的潜在价值已经被充分认识到。
“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技术,具体讲就是一种账本技术。账本记录一个或多个账户资产变动、交易情况,其实是一种结构最为简单的数据库,我们平常在小本本上记的流水账、银行发过来的对账单,都是典型的账本。”
腾讯金融科技智库首席研究员王钧说,安全是区块链技术的一大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分布式的存储架构,节点越多,数据存储的安全性越高;二是其防篡改和去中心化的巧妙设计,任何人都很难不按规则修改数据。
提到区块链,很多人就把它与比特币联系在一起,不少人甚至把区块链等同为比特币。其实比特币是区块链的一种呈现方式,但区块链并不等同于比特币。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和基础架构,而比特币是区块链的成功应用,但并不意味着区块链只能应用到比特币上。
区块链有什么用?
区块链能解决金融、公益、监管、打假等很多领域的痛点难点,但有不少适用条件。
金融服务是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应用领域,运用区块链技术能解决支付、资产管理、证券等多个领域存在的痛点。
以支付领域为例,金融机构特别是跨境金融机构间的对账、清算、结算的成本较高,涉及很多手工流程,不仅导致用户端和金融机构后台业务端等产生高昂的费用,也使得小额支付业务难以开展。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间的对账成本及争议解决的成本,显著提高支付业务的处理效率。
另外,区块链技术为支付领域带来的成本和效率优势,使金融机构能更好处理以往因成本过高而被视为不现实的小额跨境支付,有助于实现普惠金融。
比如,为解决金融机构间对账成本高的问题,2016年8月,微众银行联合上海华瑞银行推出微粒贷机构间对账平台,这也是国内首个在生产环境中运行的银行业联盟链应用场景。微众银行区块链首席架构师张开翔认为,传统“批量文件对账”模式长久以来未能解决的成本高问题,正是区块链技术的用武之地。
随后,洛阳银行、长沙银行也相继接入机构间对账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优化微粒贷业务中的机构间对账流程,实现了准实时对账、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等目标。截至目前,平台稳定运行1年多,保持零故障,记录的真实交易笔数已达千万量级。
在公益领域,区块链技术也大有可为。
蚂蚁金服涉及区块链的首个应用场景就是公益,帮助一群听障儿童获得一笔善款,然后运用区块链技术促进公益更加开放透明。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高级产品专家胡丹青说:“区块链公益平台就像是我们在互联网上构建了一个专门用于邮寄资金的邮局。用户捐的每一笔钱,我们都会打包成一个包裹,这个包裹通过区块链平台传递,每经过一个节点,我们都会盖上一个邮戳,最后送到受捐人手上。这样可以保证用户捐的每一笔钱都是透明、可追溯、难以篡改的。”
在商品打假方面,区块链技术可以大显身手。
胡丹青介绍,蚂蚁金服将区块链技术用在了正品溯源上。目前,已有部分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海淘商品比如奶粉,用支付宝扫一扫,就能知道是不是正品。“跟此前商家自录入商品信息不同的是,区块链是让多位‘记账师’公正、独立、不可抵赖地完成记账。”
对于金融监管,区块链技术也能发挥一技之长。
2017年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发布的《金融区块链底层平台FISCO BCOS白皮书》认为,区块链为金融监管机构提供了一致且易于审计的数据,通过对机构间区块链的数据分析,能够比传统审计流程更快更精确地监管金融业务。
例如,在反洗钱场景中,每个账号的余额和交易记录都是可追踪的,任意一笔交易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脱离监管视线,这将极大提高反洗钱的力度。
有业内人士认为,区块链1.0主要针对数字货币;区块链2.0针对智能合约,可以应用在金融市场中;区块链3.0适用的场景将会更多,甚至会开创一个“区块链时代”。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何飞认为,区块链确实能解决很多领域的痛点难点,但区块链不是万能的,也有很多适用条件。
比如,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特点适合多方参与的场景,如果只是单边或双边参与价值就不大。由于需要每个节点都去核对,区块链技术也不适用那些高频交易的活动。再如,区块链强调的是公开透明,并不适合对数据隐私要求特别高的场景。
中美两国政府对区块链的态度
1.“美国共识”已经形成:拥抱技术不要封杀
区块链技术的率先提出者“中本聪”一度被当成美国人,这虽然只是个误会,但美国的确是新技术的摇篮和最有力的推动者,美国众议院先后召开了两次区块链听证会。
出席人员包括监管机构官员、官方智囊和商业领袖。由于这两次听证会对区块链技术分别提出,“不伤害(Do no harm)”、“拥抱技术”的原则,被国内币圈选择性解读为重大利好,部分币圈人士甚至宣称“区块链美国共识已经形成”,“虽然只是听证,但更像是一种背书”。
但是关于“区块链美国共识已经形成”这一问题,美国金融技术领域的资深人士一致认为,“拥抱技术”的确是美国对新技术的共识,所以尽管很多美国的政商名流都认为比特币类似于“郁金香热”,美国并未禁止,“但说区块链已形成‘美国共识’还言之过早。”
技术是中性的,但决定技术的方向和结局的还是人性,区块链和数字货币未来会如何发展,取决于操控者的价值观。在区块链投资路上,你会遇到很多“坑”,任何一个“坑”都可能让你血本无归。对待区块热,我们需要更加理性。
2.中国“民间共识”与“国家行动”
或许受中国官方对虚拟货币的态度的影响,目前不论是在虚拟货币(数字货币)还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方面,尚无被全社会认同的共识描述,但在民间或者商界,这方面的潜在共识早已存在。虽然争议尚存,但共识的程度越来越高。
在区块链技术的开发方面,由于没有政策禁令,各大平台围绕跨境支付清算、反欺诈、资产管理、数据票据等业务纷纷布局。
腾讯于2017年4月发布区块链方案白皮书,将提供企业级服务的“腾讯区块链”解决方案。蚂蚁金服正在构建区块链平台,在蚂蚁多年分布式架构能力基础上增加可信网络能力,也有计划推出支持大规模交易的区块链平台,届时将有更多的场景在上面运行。
民间的共识虽无统一的定义,但“区块链革命”、“未来已来”等来自译著或业界领袖论述的相关概念,已广为接受。
与此同时,“国家队”也很踊跃,早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区块链技术首次被列入其中。
不懂区块链怎么办?需要焦虑吗?
80后小的时候,有一种焦虑,叫:我不会计算机,长大以后怎么办?在那个时代,电脑是要“学”的,懂电脑是一项了不起的技能。
直到后来win95出现了,你是不是忽然眼前一亮:这才是我想象中改变一切的电脑呀!
2009年的时候,电信人都很兴奋,因为终于有了3G牌照,可以向市场推出比移动更领先的3G手机。于是大张旗鼓向用户一遍遍宣告。可用户根本不买单:3G是什么,我们用不着那么快呀。
直到苹果问世了,安卓出现了,HTC流行了,当触摸屏的智能机摆在面前,再也没有人说3G有什么用了吧?大众不在意3g手机是什么,你强调的特性他都懒得去懂。直到苹果安卓出现了,手机上网使用软件居然比电脑上网还爽,于是很多的碎片时间无聊不知干什么的痛点被解决了。
大众也不在意互联网是什么,大众只在意互联网能做什么,能解决什么痛点。在早期,就是解决信息饥渴、可以搜无数信息(甚至不太好的……)和便捷沟通的问题。
我们看很多问题,还是要从技术和功能的炫耀中跳出来,回归到产品用户的常态,用户究竟能用你做什么,解决什么痛点?这才能让人心悦诚服的明白,你有什么了不起,而不是就会说几个概念和理念。
而如果这个问题回答不了,应用则往往停留在b端,解决行业特定需求,如同电脑和网络早期的情形,都是政府军方在用。
眼下的区块链呢?体验如同调制解调器的网络、功能机的3g、dos系统的电脑,讲很多东西还早。
区块链缺一个国民级的交互,有如微软的视窗、苹果的触摸屏。
从这个道理说,你现在就担心被区块链时代淘汰,就像调制解调器时代就担心错过互联网一样,是不是太早了?
所以不必太急、太恐慌错过,从现在开始关注就好。今天移动互联网起来的后起之秀,很多并不是从最早就开始涉足这个领域。
一个事情讲方向,也讲时机,讲先进,也讲切入。
移民帮综合整理,部分内容摘自人民日报、小易研究局、阿辩论、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