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移民帮 > 移民攻略 > 生活 >

资讯详情

咖啡致癌?瓶装水有毒?又一大波人交了智商税......

移民 美国
2018-04-02 20:04

这两天想必大家的朋友圈一定是被“星巴克咖啡致癌”的文章给刷屏了!

文章中说:你喝的星巴克咖啡有强致癌物,非常可怕,看到这里小帮把嘴里的咖啡一口喷到了屏幕上,感觉星巴克是药丸的节奏啊。

那么,还能不能好好喝咖啡了?不妨看看今天这篇文章吧。

据英国路透社(相当于中国的新华社)报道,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裁决,星巴克和其他几家咖啡公司,在加州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

理由是,市面上出售的烘焙咖啡中,被发现含有的高浓度丙烯酰胺——一种有毒的致癌化学物质。

路透社对这一事件的报道

喝咖啡致癌?想象一下,以后喝的每一杯咖啡,杯子上都有这样的警告,感觉比买香烟还有罪恶感;也许店员还会口头提醒:“在哪儿上班啊?对啦,喝咖啡可能致癌哦……”我喝不喝呢?

简直难以想象!喝个咖啡,真有那么严重吗?还能不能安心喝咖啡了?

小帮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发现咖啡致癌的新闻并非最近才被发现,原来早在2010年,一家叫做“有毒物质教育研究委员会”(CERT)的非营利组织,就起诉了约90家咖啡制造、分销和零售商,理由是它们生产的咖啡中含有致癌物。

法院在裁决书中写道,虽然专家已经证实,喝咖啡对增加患癌风险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但这些咖啡公司也不能证明,自家咖啡对人体有益。

这事情扯了8年也没个定论,原告叫嚣着要给消费者赔偿每人2500美金的损失费,而咖啡制造商却表示,我们的生产流程符合法律标准,化学物质是烘焙过程必然产生的,怪我咯?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但就在上周三(3月28日),美国加州的法院裁定,包括星巴克在内的咖啡制造商,必须在产品上贴示:本产品可能含有致癌物。同时也要缴纳数百万的罚款。

美国法院裁决消息一出,国外媒体频频跟进事态,国内公众号也跟着疯转消息……不到24小时,“星巴克致癌”的消息就传遍了朋友圈。

1

国内外专家辟谣

不要再信网络谣言了,喝咖啡要不了你的命

就在大家为自己吞下不少致癌物感到绝望的时候,国内外的专家实在看不下去,终于打脸了:不要再信网络谣言了,喝咖啡要不了你的命!

事实是这样的:

丙烯酰胺是致癌物吗?是。

星巴克咖啡里面有吗?有。

喝星巴克咖啡会致癌吗?每天喝够 100 杯吧,那样就有机会致癌。

相信大家也已经懂了,这些造谣文章往往最喜欢用的一个伎俩就是抛开剂量谈毒性。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就是:耍流氓。

根据《食品与化学品毒物学期刊》(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的数据,每个人每天对丙烯酰胺的耐受量是每公斤体重 2.6 微克至 16 微克。而每毫升的黑咖啡里丙烯酰胺的平均含量则是 0.0028 微克。

如果按照一个成年人 70 公斤的体重来算,要每天喝约 180 杯中杯(Tall)的星巴克咖啡才能达到文章里说的致癌几率,而且还不包一定致癌。即使按照 50 公斤的体重来算,也得喝 130 多杯。

按照这个剂量,就算你只是喝水,每天一百多杯的量恐怕也足够你喝到水中毒了。

恐怕很多人每天都很少有喝够 10 杯咖啡,只要你没有成为喝咖啡大胃王挑战赛冠军的想法,大可不理这则谣言。

不仅如此,国际咖啡协会也对对法院的裁决表示质疑,理由是:美国政府发布的膳食指南都说了,喝咖啡有益健康。

美国一些诊所也出了咖啡对人体健康的文章,如美奥医学中心的研究表明,咖啡能降低人们患有帕金森病、2型糖尿病和肝脏疾病的风险,并有改善抑郁症的可能。

与此同时,国内外也有不少专业人士详细解释了致癌物的产生过程。

欧洲食品安全局专门做了一段视频,为普通群众解答原理。

据专家解释,这种致癌物学名叫丙烯酰胺,在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为主的食物中,经过高温就能产生,从而让食物颜色变深。


咖啡豆颜色之所以会变深,香气如此浓郁,跟丙烯酰胺的作用有关。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丙烯酰胺,你可能喝了假咖啡。

不仅是咖啡,还有很多食物丙烯酰胺含量高。

2005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物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从24个国家获得了6752个检测数据。↓↓

总的来看,这3类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较高(中国情况差不多)

1、咖啡及其类似制品,如速溶咖啡。

2、高温加工的土豆制品

3、早餐谷物类食

所以,世界各国也一直呼吁,尽可能减少这些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比如欧盟,为了降低薯片、咖啡、早餐谷物中的丙烯酰胺的含量,制定了“参考值”新规范,于今年4月1日起实施。

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去年也发布了关于油条的消费安全提示,专门提到了油条中丙烯酰胺的问题。

所以,考虑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其担心咖啡那点量,还不如少吃点油条、炸鸡块之类的油炸食品呢。

2

食物致癌的文章

远不止星巴克咖啡这一篇

咖啡致癌”的言论流传路径,跟不久之前曝出的“瓶装水有毒”如出一辙。

前不久网上出现了一篇文章《喝一口,就会致癌!最新权威确认,BBC紧急曝光,国人尤其要当心……》,标题触目惊心,文章内容更是极尽渲染,成功引发公众的焦虑甚至恐慌。

当时是这样的,美国环保组织Orb Media做了一次大型瓶装水检测,结论是:常见的11种瓶装水品牌中,93%含有塑胶残骸,产地横跨五大洲九个国家。


这件事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重视,进行了新一轮调查,事态升级。媒体们也马上嗅到了这丝气息,将研究报告公布于众。



国外媒体曝出后,国内一些公众号迅速反应,将外网信息翻译成中文,“致癌 ”、“有毒”,听起来事态严重到分分钟人类要灭亡。

不少国内学者、专家也推波助澜,解释塑料微粒的化学成分,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包括增加多动症、自闭症患病风险,还可能导致肥胖、不孕不育……以及致癌!

有的言论就更是吓人了,直接称瓶装水为“定时炸弹”。

文章说的是瓶装水。所谓“致癌”,有三点原因:微塑料颗粒、塑化剂和双酚A。

三点原因都不是什么新发现,科学界对于它们的安全性评估也一直在进行。所谓“最新”“紧急”,只不过是网文吸引眼球的套路而已。

细心的网友通过对比原文发现,国内的公众号似有断章取义之嫌,只截取了部分还在论证阶段的言论,就认定这是定论。至于原文说的“这些物质的组成还没确认,但梅森教授认为,有可能是塑料”,而在中文推送中,这种不确定性变成了实锤。

实验调查结果也让人怀疑,单纯将塑料微粒的来源归因于塑料瓶,是否有些想当然?饮用水源的水质、加工过程,都有可能产生这些成分,然而这些调查并没考虑在内。

国内的研究机构也认为,每日摄入的矿泉水中,最多含几十微克的塑化剂,远远达不到致癌的标准。

3

真爱生命

远离谣言,不传播谣言

这两件事的扩散速度、后续反应如此一致,让人不禁怀疑,难道谣言的传播,也有它的套路?

观察它们的传播路径,能发现,在几个关键节点都是高度相似的。

一般都是国外媒体先爆出相关的热点新闻,紧接着国内相关社交媒体为了抓人眼球打造热点,不惜忽略事实,对事件进行添油加醋,说了一些危言耸听的话,最后一环的功劳泽归功于吃瓜群众的推波助澜。

这些人要么是闲着没事干,以看热闹的心情参与;要么是不经判断就全盘接受了媒体的解读,并将后果绝对严重化:“那我一天一杯星爸爸,是不是明天就得去死了呜呜呜……”,“到国内的瓶装水不靠谱,以后还是自己烧水吧!”

还没接到医院诊断书,就先把自己吓个半死。

最后关于这类造谣传播的文章,小帮还要多说几句!

作为普通人的你我,大可松口气:比起丙烯酰胺和塑料微粒对人体能产生的真正伤害,不经论证的谣言带来的影响才是真的有害。

之所以要这样不顾事实根据地造谣,是因为这些谣言会触发大家恐慌和善良的情绪,怀着保护身边亲朋好友的心情,许多人都会选择转发扩散,所以很容易就能带来极高的阅读量。

最终,大家的善心全都变成这些营销号拉广告的价码。针对现有的情况,和此类公众号,小帮在此呼吁公众一方面要提高甄别意识,不要沦为他人的生意,被源源不断地喂养廉价的情绪,成为其以讹传讹的工具。

所以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咖啡还是正常喝吧,没准造谣的人现在就捧着一杯,与其拉黑所有的咖啡店,扔掉家里的瓶装水,不如该吃吃该喝喝,均衡饮食,作息健康;顺便清理一下朋友圈,少点谣言少传播谣言,这样我们才能活的更幸福快乐!

咨询加拿大移民,请拨打400-085-6660,移民帮将为您提供专业1对1的顾问服务,为您量身定制专业的海外资产规划方案,让您移民海外全程无忧。

移民帮综合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内容摘自英国报姐(ID:baojieuk),央视财经、中国新闻网、钱江晚报、果壳网\食栗派ChestnutMate。

有偿征稿

想分享你在国外的生活见闻吗?想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吗?想做一个无拘无束的自由职业者吗?赶紧投稿给小帮吧!投稿主要写海外生活相关内容,一经录用稿费在200-1000元之间,发布后24小时内给付。

投稿方式:微信:meimeidaxinqing,邮箱:tougao@htke.com。

收藏
希腊
西班牙
葡萄牙
加拿大
美国
塞浦路斯
武汉
成都
哈尔滨
厦门
上海
北京
香港
杭州
西安
广州
长沙
郑州
石家庄
南京
在线咨询
希腊移民 希腊移民 日本移民 日本移民 智能移民 智能移民
预约回电
确认
免费材料
TOP
移民专家,一对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