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移民帮 > 移民攻略 > 教育 >

资讯详情

别不信!美国父母凭借话痨和戏精特质,在家庭教育上发挥出奇效

移民 教育 美国
2018-01-24 20:06

  小帮有话说:“话痨”和“戏精”,美国父母凭借这两个特质,在孩子家庭教育上竟然发挥出了奇效!具体怎么回事呢?看完小帮分享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文章来源:世界华人周刊(ID:wcweekly),作者:思小妞,移民帮获权转载

  来美国两年半,结识了一些美国家长,我对他们的总结就两个词:话痨和戏精。这俩词儿我们往往被赋予贬义色较,但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中,它们却让孩子成长得更健康。

美式“话痨”=充分、完整的沟通

  前段时间我去市区的酸奶店吃酸奶,邻桌是一位妈妈带着不到3岁的孩子,因为离得很近,我听到了母子对话。

  他们吃酸奶是为了庆祝妈妈完成了大扫除。大概孩子对大扫除不是很理解,就问妈妈,是我要过生日所以来庆祝么?妈妈说不是。孩子又问,是你要过生日么?不是。妈妈继续解释,“宝贝,没有人要过生日,我们来吃酸奶是因为我们一起完成了大扫除,我做了×××,你帮妈妈做了×××。通常大扫除是不会庆祝的,但因为是我们第一次合作完成很有纪念意义,所以来吃酸奶庆祝一下。”

  我听完妈妈blabla说完这段话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妈妈太有耐心了,像个话痨一样不厌其烦的和孩子沟通,而且沟通得非常完整、充分。

  在国内我们也会遇到孩子问东问西的时候,但很少有家长会解释这个举动的意义是什么。家长总会因为忙,顾不上、没耐心,或者觉得孩子太小又听不懂,何必解释那么多?以这些理由来和孩子“长话短说”。

  不仅对孩子懒得解释,在成人的世界里也是这样。之前有一封“上司给90后下属的信红遍网络”,其中一条建议就是“不要问我为什么,你只管执行我的命令就好”。

  很多留言都点赞这一点。大家的想法是:工作就是工作,上级让你做什么你做就好了,作为一个新人和下属,哪来那么多问题?

  可是很少有上司会去想如果我解释清楚了这个执行的举动、打消了下属的顾虑和疑问,是不是会让下属完成得更高效?

  像美国家长那样完整、充分地沟通看上去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但相较于一言不发或者反馈、沟通不积极,后者不胜其弊。

  首先,沟通不完整、不充分会让孩子觉得沟通是一件没意思且无效的工具,有损孩子发问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在他《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一文中彻谈中国教育的6大弊端,其中一条就涉及了“不求甚解”。这也是很多国内学生的通病,背书、考试没问题,一旦涉及到“为什么?”就成了死穴。

  当然,造成“不求甚解”的原因有很多:教育制度、竞争压力等,但不可否认,家庭教育中如果从小就不给予孩子良好的沟通和积极的反馈,孩子还有什么必要开口发问呢?

  成年人通常不习惯和孩子充分沟通主要是觉得“他们还是孩子”,潜台词就是“小屁孩一个,费什么口舌呢?”美国人却恰恰相反,他们非常愿意把小孩子当成大人看待,成年人对小孩子的称呼通常用“Buddy”这个单词。Buddy有名词和动词两个属性,名词就是我们熟悉的“兄弟、朋友、伙伴”,动词则翻译为“become friendly and spend time with.”直译过来就是“交朋友”、“花时间在一起”。

  从称呼就能看出他们是平视孩子的,因为有了这种平视的态度,你才会去认真对待每一次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

  其次,沟通不完整、不充分最终会导致亲子关系亲密感的缺失。

  上初中时我们家那栋楼发生了一起惨案,六楼的一户人家女儿跳楼自杀了。原因是上高中的她怀孕了,因为不敢和家人说,最后选择走上绝路。好多未成年惨案起因都是因为“不敢”或“觉得和父母说了也没用”这种想法,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如何做到充分、完整的沟通呢?其实并不难。

  当孩子有疑问时,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告诉自己接下来的几分钟或一段时间我要腾出来,准备和孩子交谈。

  然后用最简单(视孩子年龄而定)的词语对孩子进行解释说明,解释说明时的思路可以按照新闻写作里著名的5W+1H方式来进行,即:Who、What、When、Where、Why、How(谁、什么、什么时候、哪里、为什么、怎么办)。不一定要解释所有要素,但一定要把孩子最关心的那个要素说清楚。

  只有先让孩子体会到沟通的有效性和益处,他们才能学会充分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想法,并在将来给予别人积极的沟通和有效的反馈。

美式“戏精”=情绪的充分表达

  上周去市区的图书馆,图书馆一楼是儿童区,有很多儿童读物和玩具。当时有个小女孩在玩磁力片积木,一个小男孩在一旁看,然后突然伸手去拿她玩的积木,小女孩拿回来后小男孩又“抢”走,于是女孩终于开始大哭大叫找妈妈。

  换个场景想象一下,如果是中国的父母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我见过表姐的做法,发生类似情况时,她一般会对孩子说“把你的玩具分享给×××,你们一起玩吧。”或者是“不哭了,咱们再玩别的好不好”,而这位美国母亲的做法让我有些意外。

  美国妈妈的表现有点类似最近一个大热的网络热词“戏精本身”,她首先和孩子一样哭丧着脸,孩子每抱怨一句她会跟着孩子附和,表现的非常理解和同情孩子的遭遇,然后秒变正经脸对女儿说:“宝贝,你有权利生气、难受,因为这是你先拿到的,你有权利决定是自己玩或和别人一起玩。所以你可以生气,但这里是图书馆,在这里哭会吵到别人,如果你想哭我们去门口哭,等你不想哭了我们再进来找这位哥哥理论好不好?”

  这位妈妈首先没有讲“分享是美德”的大道理,或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而是先让孩子做充分的情绪表达。

  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在《拥抱B选项》这本书里写到“放眼世界,人们在表露消极情绪时大都会面对来自文化的压力。

  在中国和日本,理想的情感状态是冷静和克制。在美国,人们习惯于激动(哦,我的天哪!)及表达热情(哈哈大笑)。”换句话说,美国人习惯将情绪充分表达,所以那位母亲首先才会去肯定孩子的情绪,让她发酵出来。

  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当然要学会控制和妥善处理情绪,但如果我们首先不能正视情绪,何谈处理?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学会将情绪充分表达出来有以下两个好处:

  1. 让孩子明白情绪没有好坏,即便是消极的情绪也是一种正常情况,先学会表达才能去治愈,防止酿成心理疾病;

  2. 情绪会影响一个人的理智、行为和态度,它可以成为你的好工具,也可以成为“拦路虎”,想要成为一个得体的人首先要直面情绪,才能驾驭情绪,继而去拯救由情绪造成的不良局面。

  所以,下次当孩子情绪处于崩溃时,我们与其去讲“分享是美德”这样的大道理,不如首先去尊重孩子们的情绪,毕竟让一个带着崩溃情绪、并且从未真正拥有过的人去理解付出和分享是美德,实在太难。

  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观。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则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孩子的沟通方式和教育方法上我们的确需要多多向美国家长学习学习。

  如果您咨询移民相关问题,可拨打400-085-6660,移民帮将为您提供专业1对1的顾问服务, 为您量身定制专业的海外资产规划方案,让您移民海外全程无忧。

收藏
希腊
西班牙
葡萄牙
加拿大
美国
塞浦路斯
武汉
成都
哈尔滨
厦门
上海
北京
香港
杭州
西安
广州
长沙
郑州
石家庄
南京
在线咨询
希腊移民 希腊移民 日本移民 日本移民 智能移民 智能移民
预约回电
确认
免费材料
TOP
移民专家,一对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