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的国内,因各种资源的不平衡,大多数家庭的孩子自出生以来就会面对激烈竞争,其中又以教育资源的竞争更甚。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们使尽浑身解数,带着孩子应对“划片入学”、“小升初”,还有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与学校老师的关系维持等各种压力,然而有的中产阶级家长疲于应对,干脆选择“向外扩张”。
这些家长往往具有跨国求学或工作的经验,他们的职业生涯也多与外企紧密相连,留学经验让他们看到国内教育的限制,于是积极投资海外教育,为孩子全球化的未来铺路。
小留学生与跨国家庭
Melody的老公是外企公司主管,自己曾在银行工作,生产后辞职在家。在老大小学六年级时,她用投资移民的管道带两个小孩到西雅图念书。因此Melody先生只身在国内工作,两三个月才赴美与家人团聚。他们刻意选择航班距离较近的西岸定居,但避开了华人太多、课业竞争激烈的加州学校。
Melody跟先生是加拿大念硕士时结识恋爱,留学经验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希望通过不同的教育选择,来弥补自己当年的不足之处:“觉得我们跟美国人、加拿大人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就会思考比较僵化一点,碰到权威的时候就有点退缩,我就不希望孩子这样子,希望他们比较open一点,比较relax。”
除了西方教育风格的吸力,更重要的还是国内教育竞争的推力,让他们决定“教育出走”,到美国寻求一个压力较小的学习环境。Melody谈起孩子在国内念私立学校时一个令她心酸的故事。
▎念小学的女儿有次回来问她说:“妈妈,你可不可以明天去买汉堡王给我当早餐?”妈妈感到纳闷,因为这个小孩平常不特别喜欢吃汉堡。女儿头低低说:“因为我们老师说,他要请考试前三名的吃汉堡王当早餐。”
说到这件陈年旧事,她仍感到忿忿不平:“我好难过,我觉得老师不应该这样,为什么不请最有爱心的三个吃早餐、为什么不请行为最勇敢的人、为什么不请最孝顺的人?”
在国内的主流教育体制里,功课好坏是孩子学校表现的关键指标,也因而成为孩子成就感的主要来源,标榜“学习竞争”的私立学校尤其如此。这样的压力不只来自于老师个人,也往往源于学校为了招生,企图满足其他家长的期待。
Melody回忆第一次参加家长会时,老师问:“教育局是规定不可以公开排名,可是你们想不想知道你们的孩子在班上的什么位置,想知道的举手。”现场多数家长都举手,没有举手的Melody苦笑说:“当时我就知道什么叫作‘大环境’。”她描述其他母亲的“努力”给她带来莫大压力,更担心自己不同于主流的教养观,会造成孩子的课业相对落后与自信心危机。
Melody说:很多妈妈都是一开学就把书店里面,所有那些课本资料买回家,譬如说数学5本,语文又另外5本……你如果不循着这个路走,你的孩子在班上成绩就永远在后面。
这就是大环境钳制你,如果你是思考模式不一样的家长,你的孩子的成就感当然就很低……我的小孩功课上真的不太OK,因为我没有像那样去做啊,那孩子就非常辛苦啊。
金字塔顶端的家庭或通过移民的方式让小孩到国外就学,或安排孩子单独出国就读费用甚高的私立寄宿学校,提供给孩子他们认为相对快乐的童年、比较理想的教育,以及更为流动的未来。
有学者用“弹性公民身份”的概念,来描述财力丰厚的亚洲家长,借由取得外国护照,来扩大孩子的教育资源与流动机会。这种“弹性资本积累”的策略,将父辈的经济资本转换为子代的文化资本,包括对于西方语言、生活方式、文化品味的熟悉与掌握。
为了孩子,妈妈成了“教育移民”
担任大学教授、公立医院医生的父母,或许没有充分的经济资本可以移民,但其专业身份可以取得一年或半年的出国研究机会,孩子同行游学就能累积跨国文化资本。甚至也有一些专业身份的母亲,以自己申请留学的方式来换取孩子在美国长期就学的机会。
素芬的先生是一家医院的医生,全家伴随他到波士顿进修一年,当进修结束时,先生决定回去赚钱,素芬则为了当时10岁、3岁的孩子留下来。她放弃了在国内担任老师的工作,申请博士班,一念就是9年,直到老大升大学时才毕业。
她的朋友里,也不乏有母亲暂时放弃自己的工作,以申请就读美国的社区大学,来取得孩子就学的身份。
这样的短期移民是一种“文化投资”。有孩子的母亲表示,虽然国外的房租、生活费高,但能“住最好的学区、念免费公立学校”、“换取高品质的义务教育,是非常值得的。
”对孩子的影响不只是“打好英文底子”、“磨练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对于外国环境感到熟悉与认同,“以后还要再回去”变成他们的愿望,让“他们的世界变大了”。
然而,教育移民也为这些母亲带来许多新的情绪不安全,不论基于文化差异、种族歧视,或是亲密关系的挑战。
Josephine是另一位通过投资移民带孩子到美国念书的母亲,从事律师的丈夫多年来仍留在国内工作。虽然Josephine大学读的是英文系,但没有留学经验的她到了美国还是感到手足无措。
当初选校、买房都要依赖移民机构代办打理,孩子在美国的学习她也感觉完全帮不上忙。她笑笑说:“我一直向往出国,但到了美国就好像沉下去,看不到我了!”
有限的英语能力、无形的种族藩篱都阻止了她在美国的社交生活,只能待在小小的华人妈妈圈。她搬家时带了满皮箱的名牌衣服,到了打扮轻松随意的美国郊区,她感觉都穿不上了。最怕被误认为是中国暴发户的她,叹了一口气说:“反正你在这怎么穿名牌,人家还是觉得你是亚洲人。”
为了教育逐美国而居的母亲,必须独力照顾孩子,不像在国内有更多亲戚朋友的支持,其生活方式也可能显得过渡与拼凑。
素芬跟两个孩子在一个好学区里租贷一间两房公寓,尽管租金不低,屋况却相当简朴。她自己睡在客厅,床垫铺在地上。像许多年轻留学生的住宿一样,公寓里充满了捡来的二手家俱,屋里堆满凌乱的纸箱。素芬不好意思地说:“因为不知道要待多久,都凑合着用就算了。”
跟她一样的另一个孩子的母亲,正犹豫着是否要为了孩子留在美国,也感叹在美国生活由奢入俭,不禁怀念起国内的大房子、习惯的生活方式。
她更担心夫妻关系面临挑战,尤其是亲密关系的疏远。个性豪爽的素芬安慰朋友:“也好啦,我在这边还可以少照顾一个人。”但她忍不住要加一句:“他如果有小三不要让我知道,我很爱面子的,千万不要让别人告诉我。”
当然,目前国外大部分的生活环境、教育资源都比国内要领先,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相对较小的压力让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种族、社会背景,也是国内很过家长可望而不可及的。
但是,在孩子的成长经历中,家庭始终是要占大部分的,并且一个温馨、完整的家庭对于孩子是无可比拟的财富,那些为了让孩子接受所谓的全球精英教育而忽略了孩子对家庭完整性的需求,也许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为了孩子是可以舍弃一切的,经常可以听到父母训斥孩子:“你知不知道我们为了你......”。
在这些父母眼里,他们与孩子之间就像交易一样,我们为你付出那么多,你就要用成绩来向我们回报。虽然父母经常为了自身的这种牺牲而自我感动,但是孩子是否买账就不得而知了。
家长们的通病就是对子女寄予了太多的希望,但有句话说的好:最好的教育是父母自己。也许一个温暖的家庭,事业有成、热爱生活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学校和老师。
如需详细咨询各国移民项目、申请条件、项目优势等,请在公众号内回复“姓名+希腊购房移民+电话”,工作人员将在24小时之内与您联系。(PS需要咨询的朋友请务必留下你个人联系方式,不然工作人员无法及时联系到您哦)
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1对1的顾问服务, 为您量身定制专业的身份规划方案,让您“移”路畅通。
加 群
*扫码添加小帮微信
邀您入群跟几千位新老移民一起探讨
移民路上不孤单
❈小帮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