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移民帮 > 移民攻略 > 生活 >

资讯详情

因为疫情,华人在海外遭到歧视怎么办

2020-02-25 20:00

作者简介:笔名达令欧尼,北京长大的江浙妹子,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曾做英语导游工作,喜阅书,更喜阅人。现居德国柏林,主攻德语学习,打工游学中。执笔十年,希望余生用文字换大米,一手释卷,一路问询,一心寻找自己的长安城。 


因为疫情,国内的老百姓不戴口罩不敢出门,而在海外,因为戴口罩这个细节,又引出了不少口角。我坐标柏林,前一阵柏林有一个戴口罩的女留学生,与两个疑似阿拉伯裔德国女生发生争执,甚至发生肢体冲突。 国内人心惶惶的疫情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伴随着病毒一起扩散到海外。


 一.吃野味PK素食主义者 



当我得知,这场疫情源于武汉吃货,因为“吃野味”惹出时,我已经隐隐的感到:不好,这以后不仅要调侃国人吃猫肉和狗肉,还要调侃吃蝙蝠肉了!


中西饮食差异,一直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两年前,我住在一家德国家庭,他们一个星期只吃一次荤,吃的是BIO的肉。周末早餐才能吃一次鸡蛋,吃的还是BIO鸡蛋。


所谓Bio,是欧盟的定义,简单的理解为指是绿色食品,受到相对严格监管健康食品。比如被食用的动物,在被宰杀之前,有比较好的生活质量,这样的肉,可能会贵上一倍的价格,但是依旧很受欢饮。 


在德国人的聚会上,发现不少年轻人是素食主义者,食素,在欧洲成了一种新时尚。甚至在相亲网站上填资料,都会有一条:是否是素食主义者。


他们的人文关怀,已经从关心人转移到关心动植物了。


当时觉得,这些欧洲人太夸张了!尤其是那个8岁德国小女孩制止我吃鸡蛋时说:“我们应该保护自然,少吃鸡蛋和肉!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在上海的法国朋友,他们从不吃外卖。他们说:“因为我不知道,外卖里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是否干净!”在欧洲,外卖并没有那么火爆,一是劳动力成本高,二是人们对食物挑剔程度,以及外卖食物安全的质疑。 


武汉这件事一出,确实会让一些对食物挑剔的外国人惊讶。很少出国门的保守欧洲人,之前就有不少人调侃中国人会吃猫肉和狗肉,这一次他们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二.培养共同话题,从了解文化差异开始 



文化差异,不仅仅在饮食上,就连戴口罩的生活细节,也会发现中西文化差异有时候真是南辕北辙。


下课后,班上有一个中国留学生戴了口罩。德语老师提醒了他,在德国人的视角里,认为口罩是生病的人才戴的,是为了防护病菌扩散的措施。所以,德国老师认为戴口罩这个举动会引起一些人对未知疾病的恐惧。他甚至怀疑,口罩能否真正阻止真正的肺炎传播,还是只是带给人们一定的心理作用。


在春节疫情大爆发之前,他早在12月,就开始询问我们武汉疫情这件事,但是我们谁都不太在意,认为老师夸张了。


2019年底时,47岁的德国老师问我们:“今年的纽约时代杂志,评出的时代人物是谁?”然后又问了几个国际新闻,我和几个中国留学生,面面相觑,抓耳挠腮,都没答出来。


 他摇摇头,无奈的公布答案:原来是16岁的丹麦少女,蕾塔·桑伯格 (Greta Thunberg )。


蕾塔从小就积极参加环境保护的活动,提出“为气候罢课”的口号,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气候危机,她每周五依旧罢课去瑞典议会大厦前静坐。后来干脆休学抗议。许多欧洲学生把她当成了偶像,一起为环保罢课抗议。全球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万学生响应蕾塔的号召罢课抗议。 


当他第二天复习又问我们,纽约时代年度时代人物,我们还是说不上Greta Thunberg这个名字的时候。他有点无力的吐槽到:“我发现,中国的学生,好像只关注自己国内的事情,对国际上发生什么都不太感兴趣,最喜欢的话题就是美食,包括上台演讲、小组活动、造句子、分享旅行经历等,多数和食物有关……”


他说:“你们来海外生活,这种经历很重要,不要仅仅专注在学习语法,考试,拿学位这件事。真正的跟走出去,跟不同的人接触,交流,读一读国际新闻吧!” 


这个德语老师,聊起中国的事情,也能说出一二三,不仅仅是中国,其他国家的实时新闻,他也能侃上几句。但是,他问道一些新闻,艺术史,外国同学们或多或少知道一些。至少我们班上的中国留学生,包括我,好像真的回答不出什么。 


我们需要时间,学习了解文化差异,也需要时间,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个世界。要想别人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不需要我们强行融入,但是至少也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三.全球化,要求人们更包容 



教中文的同事是德国洪堡大学的艺术史学生,交接工作时,她说自己喜欢吃辣,是武汉人。出国后最开心的事情是自己的素食饮食习惯终于不再受到质疑,柏林有很多专门的素食餐厅。


认识她之后,不到一个月就爆出武汉疫情的事情。如不是提早遇到了她,我单方面的读到了一些新闻,会不会偏见的以为:武汉人都喜欢吃野味。


那些从西方媒体上听到中国有疫情,就对整个中国人持意见,认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带有病毒,每一个中国人都吃蝙蝠,这两类人,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因为个例,而对整个群体保持一种排斥,这种刻板印象,是不理性的,甚至是危险的。 


疫情刚开始,整个车厢里只有我一个亚洲面孔,自己也不太敢直视别人的眼睛。 现在看开了,那些歧视别人的外国人,多是保守的人,他们自己家门口都没出过,今天不是歧视难民,就是明天歧视同性恋,这种人的情绪,我不管,也管不着。


在德国听广播,不少的篇幅都是讲国内疫情的严重。但是国内生活了12年的德国朋友,微信上发来大量的照片,告诉我“不要过于相信西方外媒的报道,有时候媒体只是夸大了事实,转移国内矛盾的注意力罢了。”


无论国内国外,其实问问自己,我们自己是否也因为“差异”而不喜欢、因为恐惧儿排斥过一类人?在国内,因为对疫情的惧怕而引起的争执也在不断升级。朋友是医生,加班后回家,必须要打110,小区的人才让回家。


在疫情面前,人们惧怕的情绪而引起的口角,在国内国外都会有。不要因为一两个网上爆出来极端的例子,认为所有的外国人都反华,都在顺势欺负我们。打破“文化差异”,以包容的心,微笑着多和周围人交流,接受不同的生活方式,听一听不同的声音,才能更理性的,不卑不亢的在世间行走。 


上周末出门,遇到楼上移居德国三十年的芬兰奶奶。她从广播中得知疫情,问我家人有没有这次受到疫情的影响。我顺势做了一个小的采访,问她这件事会不会影响她对中国的看法。


她说:“因为病毒爆发的疾病经常发生,只是这次,中国比较倒霉,碰上了。也可能,明年因为其他新病毒,在欧洲发生类似的大规模感染。至于那些因此而做大做文章排华的人,他们明天也许就又排美,排斥犹太人、黑色人种。这种人哪里都有,我们实在改变不了这样人得想法。”


她也许看到了我眼中的光,张开了孱弱的双臂,给了我一个有力拥抱。


我感谢身边这样包容的人,并默默许愿,我也要在余生成为这样的人,拥抱差异与不同,拥抱世界,顺便被世界拥抱。  


如需详细咨询世界各国移民项目政策、申请条件、优势等相关问题,请在公众号内回复“姓名+咨询事项+电话”,工作人员将在24小时之内与您联系。(PS需要咨询的朋友请务必留下你个人联系方式,不然工作人员无法及时联系到您哦)


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1对1的顾问服务, 为您量身定制专业的身份规划方案,让您“移”路畅通。


投稿人原创,如有侵权问题,非本平台责任,请告知本平台移除。

收藏
希腊
西班牙
葡萄牙
加拿大
美国
塞浦路斯
武汉
成都
哈尔滨
厦门
上海
北京
香港
杭州
西安
广州
长沙
郑州
石家庄
南京
在线咨询
希腊移民 希腊移民 日本移民 日本移民 香港优才评估 香港优才评估 智能移民 智能移民
预约回电
确认
免费材料
TOP
移民专家,一对一服务